top of page

2024-2025「惜身文化」宗教老師培育課程圓滿結束:推動惜身教育,培育愛與貞潔的種子

天主教澳門教區生命委員會、教區天主教教育委員會與聖若瑟大學於2024年10月至2025年6月期間合辦「惜身文化」宗教老師培育課程,課程分為「基礎課程(加強版)」與「核心課程」。其中核心課程已於2025年5月19日順利完成,基礎課程則於2025年6月9日圓滿結束。共有59位來自16間天主教學校的教師完成課程,於惜身文化的知識理解、信仰深化與教學實踐方面均取得豐碩成果。

本年度共有42位教師修讀基礎課程,由李斌生主教授課,課程以聖若望保祿二世的《身體神學》為核心,內容包括理論講授、倫理個案分析以及相關課本與時事的整合探討。透過小組討論與案例分析,課程協助教師加深對身體、性別、愛與婚姻等議題的理解,並引導他們思考如何將信仰價值融入教學實踐,為日後在校內推動惜身文化奠定基礎。在結業課中,李主教亦鼓勵老師們在各自的教學層面上推動惜身文化。有學員表示,透過課程對天主創造男性與女性的計劃、特質與使命有更深刻的領悟,從而反思信仰召叫,堅定回應的信念;亦有學員指出,課程激發了他們對惜身教育使命的認同,期望將相關訊息推廣至學生之中,幫助他們懂得愛惜自己、尊重他人。

而核心課程則由17位來自教區學校的宗教教師學員組成「惜身教學核心小組」,在去年課程的基礎上,繼續在李主教、陳乃國博士及何文康博士的帶領下,深入研習身體神學的教學應用並以厄瑪烏教學法為導向,進行研習及教案撰寫。學員合作編撰涵蓋中、小學不同年級的惜身文化教材。透過資料搜集、試教、議課回饋及重複修改,不斷優化內容與教學設計,使教材兼具理論基礎與課堂實用性。教材設計融合體驗活動與生活情境,引導學生認識身體的價值、性別的美善與愛的真義。除了教材編寫外,課程更設有由主之卑僕瑪利亞修女帶領的「身心靈加油站」,透過靈修活動為教師提供靈性的滋養;此外,五月舉辦的朝聖之旅以放慢步伐的行程節奏,引領大家沉澱心靈、深化信仰,同時增進團隊的凝聚力。

在課程總結中,李主教及兩位博士亦指出,惜身文化的推動不應僅限於宗教課堂,更應融入整體校園氛圍,期望於未來推動跨學科合作,延伸至更多不同領域。兩位博士亦勉勵老師在推動惜身教育時,應結合「知、情、意、行」的整合教學理念,引導學生由認知走向實踐;而教師的陪伴與見證,正是學生得以把惜身精神落實於生活當中的關鍵。

在現今這個資訊氾濫、性別觀念混淆的時代,惜身文化的教育不僅回應了青少年對身體與關係的疑問,更幫助他們重新認識自身的尊嚴與被愛的價值,培養正確的價值判斷與真誠的愛人能力。主辦單位期望透過持續的師資培育與教材建構,讓惜身文化在天主教學校中紮根,幫助學生肯定身體與性的價值,澄清迷思,走向真愛與生命的光明之路。

學員感言:
核心班:
學員一:
「透過編寫工作,能夠認識身體神學背後的核心概念,也能夠與其他同工一齊分享,交流想法。」

學員二:
「我與同工開展深度交流研討,不僅能讓我更精准把握各年級課程的核心資訊,同時深入洞悉教學活動背後的神學理據,還能在思想的碰撞中不斷拓寬教學視野,完善教學思路。」

學員三:
「得到兩位博士的指導,收獲甚豐。可以學習到選定學習目標時要注意希望學生學到甚麼,要扣住身體神學帶出的訊息,不偏離方向。要加強對身體神學的了解好能轉化成適合學生的教材。與不同背景的同工合作下,意識到教材編寫要保留彈性以適合各校不同的需要。」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基礎班:
學員一:
「今次課程讓我重新認識身體的神聖意義,學會以天主眼光珍惜自己與他人。」

學員二:
「讓我對於天主創造人的計劃有更深的了解,特別是天主創造男性和女性的美妙之處,特質和使命,使我反思天主給予我的使命和聖召,讓我堅定信德去回應!」

學員三:
「這次課程讓我對『身體神學』的認識深刻很多。以前覺得有點抽象,但主教用生活化的例子解釋(比如婚姻中的彼此交付),使我更容易理解!現在更有把握帶學生思考身體與信仰的關係。」

bottom of page